烟台发布《2022年度烟台海域海洋牧场建设蓝皮书》

3月21日,烟台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政策解读”主题系列第三场新闻发布会,烟台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二级调研员孙成列介绍了《2022年度烟台海域海洋牧场建设蓝皮书》相关情况,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研究员李宝泉,自然资源部烟台海洋中心正高级工程师纪灵回答记者提问。

 

 

烟台坚持高标定位、系统谋划、陆海统筹、创新驱动,全力打造海洋牧场示范之城。目前,全市已建成省级以上海洋牧场示范区46处,其中国家级示范区20处,约占全国1/8,海洋牧场总面积140万亩,数量和总面积均居全国前列。

 

加强顶层设计,保障海洋牧场建设顺利推进。

 

相继出台了《海洋牧场发展规划(2019—2025年》《关于加快海洋牧场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海洋牧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以及《烟台市海洋牧场“百箱计划”项目三年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强化海洋牧场建设资金政策保障,形成科学系统、梯次推进的建设总纲。依托烟台海工装备产业优势,构建“4带10点100箱”空间布局。开展《烟台市海洋牧场管理条例》协同立法,2022年5月经省人大审查批准实施,为海洋牧场规范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

 
坚持生态优先,持续改善海洋生态和资源环境。

 

采取投放人工鱼礁、增殖放流、培植海藻床等措施,在海洋牧场区构建和修复海洋生物繁殖、生长、索饵、避敌场所,海洋牧场示范区投礁规模突破350万空方,每年增殖放流各类水产苗种10亿单位以上,有效维护了水生生物种群稳定和生物多样性。烟台近岸海域一类、二类海水水质海域面积达到99%。多年未见的大叶藻、海萝等藻类重现,白江豚、鲸鱼、北海狮等现身长岛,对生态质量要求很高的斑海豹、东方白鹳、黄嘴白鹭等种群数量明显增多,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显著。

 

坚持创新驱动,推动海洋牧场建设提档升级。

 

发挥中集来福士等海工装备企业的科研优势,加快构建海洋牧场装备产业示范集聚区,在全国率先建造半潜式、自升式海洋牧场多功能管理平台以及深远海智能网箱、管桩大围网等,加快海洋牧场向深远海拓展。已建成大型深远海养殖设施23座,海洋牧场平台18座。“经海”系列深远海智能网箱已有7座下水,单个网箱养殖水体达到6万立方米以上,年可养殖鱼类1000吨。创新“陆海接力”兼容模式,以莱州明波水产有限公司为龙头,大力发展陆基工厂化循环水与深水网箱融合养殖,通过陆基、海基“无缝衔接”,实现了斑石鲷等名贵品种“南鱼北育、南鱼北养”。依托山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综合管理平台及中集蓝海洋科技有限公司“九仙云”海洋牧场实时监测平台,实时监测海洋牧场中鱼类生长、气象、水文等海洋数据,实现自动投饵、成鱼回收等多项功能,4名员工日常可喂养1000吨鱼,为实现海洋牧场精准科学养殖提供信息化支撑。

 

为全面掌握烟台海洋牧场建设生态效益,更好发挥海洋牧场的生态保护和资源养护功能,烟台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组织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和自然资源部烟台海洋中心两家科研单位,联合开展了烟台海域海洋牧场建设生态效益评估,编制完成《2022年度烟台海域海洋牧场建设蓝皮书》。

 

《蓝皮书》通过对全市海洋牧场的环境质量、生物生态、渔业资源等5大方面101个指标进行全面“体检”。综合评估表明,海洋牧场建设明显提升了牧场内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了生境条件,与2016-2017年的调查数据相比,部分海洋牧场投礁区基础生产力提升63.85%,生物量增加5.6倍。烟台海洋牧场建设生态效益凸显,生态系统更趋稳定。

 

 

 

2023年3月22日 15:22
收藏